遂宁分院机务工程部:
“质量攻坚”铸利剑,精益求精保安全
本网讯 彭璟鸿/文 曾彬/图:自遂宁分院“质量攻坚”行动号角吹响以来,机务部深刻领会分院党委战略部署,紧紧围绕“质量攻坚齐行动,提升品质创一流”主题,将“提升维修品质”作为核心任务,把“精益维修保安全,匠心品质助飞行”内化为全员自觉行动,以品质攻坚筑牢飞行安全根基。以维修一中队为代表的全体机务人员,在飞机维修质量、运行效率和安全管理上寻求突破,多措并举、成效显著,为分院飞行训练安全平稳运行提供坚实可靠的地面保障。
党建引领 筑牢安全堡垒
中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深化党建引领促安全的“一二二三四五”措施,将“党管安全”原则贯穿于维修工作的全过程。
通过“党建+班组”机制,将党小组会与班前会融合开展,使党建工作深度嵌入安全生产。定期开展安全整顿、形势分析会等,将安全讲评落实到班组;设立“党员示范岗”,在关键任务、技术攻关中成立“党员突击小组”,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;积极开展“安康杯”技能比武、参与民航局征文、组织安全生产月应急演练等活动,并将文化建设与党建宣传相结合,通过评选年度之星、安全之星、技术之星、党员示范岗等,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,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中队维修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。
学习赋能 激活育才动能
面对维修任务繁重、人力资源紧张、倒班模式限制等挑战,中队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创新,全力打造“四微讲堂”学习平台。以“微内容、微场地、微群体、微时间”为支撑,将庞大知识体系拆解为易于消化的“信息胶囊”,利用工作间隙、班前班后会等碎片化时间开展教学。
中队系统规划“四微讲堂”建设,通过线下设立文化墙,强化视觉冲击与知识沉淀;线上依托企业微信建立Cessna172S及DA20-C1机型“微课堂”专栏,实现“线下墙面、线上课堂”融合;坚持“人人都是讲师”原则,鼓励放行人员、技术骨干以及优秀青年员工走上讲台,分享经验;严格遵循“三个一”原则。每月各班组至少学习一次,一课一题,内容紧密围绕实战需求,涵盖经验分享、安全规范、故障排除等;建立完善的运营、考核与激励机制,将培训成效纳入绩效,并评选“精品微课堂”,有效激发全员学习热情,形成了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的浓厚氛围,显著提升队伍整体维修本领和安全意识。
管理筑基 绘就维修新景
中队以新机库改造为契机,将现场“6S”管理作为提升维修品质、筑牢安全防线的核心抓手,锚定“整洁、规范、安全”目标精准发力。结合机库实际场景,中队精心制定专项实施方案,明确地面设备、办公用品定点定位标准,推动安全警示标识规范化上墙,设定“6S”管理员岗,构建全流程管理框架。
聚焦整理、整顿、清扫、清洁、素养、安全六大维度,中队在维修现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:严格落实工具“三清点”制度,常态化开展危险源识别与闭环管控,从细节处严堵差错漏洞。随着“6S”管理的深度落地,维修现场管理水平显著提升,不仅为高质量维修工作开展筑牢环境保障,更让“严、慎、细、实”的机务作风在每一个工作环节落地生根、见行见效。
机型攻坚 锻造保障硬功
Cessna 172机型作为分院的主力机型,将此机型维护好,是保证好分院飞行训练的基本盘。针对中队年轻同志居多,整体系统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,中队于今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,采用“自学-答疑-考核”月度三阶段的推进模式,组织全体人员系统学习机体与动力装置等核心内容:每月安排明确的学习章节,第一、二周为个人自学,第三周组织班组答疑与知识延伸,第四周进行闭卷考核。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、评先评优挂钩,并设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差异化合格分数线。有效夯实了员工的机型理论根基,达到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”的培训目标,有力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维护模式,为维修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针对DA20新机型的常态化运行,中队将提升其维护保障能力作为“质量攻坚”的关键战—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,组织技术骨干成立攻坚小组,深入钻研新机型维护特点。对定检中的各类难题,中队建立了由技术骨干牵头、线上经验共享、“老带新”一对一传授的“三级研讨机制”,确保技术要点有效传递。目前,中队三个班组均已具备独立完成DA20飞机200小时以内维修工作的能力,标志着中队在新机型维护能力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;中队保障DA20飞机运行时长已接近800小时,在全学院名列前茅,并顺利完成两架飞机的首次200小时定检工作,为分院新机型安全、高效训练提供有力支撑。
展望未来,机务工程部将继续秉持“精益求精、万无一失”质量追求,不断巩固和深化“质量攻坚”行动成果,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、常态化,持续提升维修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,用专业和汗水为分院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。
